九年级历史下册背诵提纲(8-15课)
九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1、起止时间:1914-1918
2、一战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主要原因: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扩军备战。(3)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3、爆发标志: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4、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称谓及国家: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 三国协约(英、法、俄)
5、战争中:同盟国 协约国
(建立同盟或关系敌对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6、矛盾最为突出的国家:英德矛盾
7、欧洲的 “火药桶”(即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巴尔干半岛
点燃“火药桶”的“火星”是:萨拉热窝事件。
8、如何评价萨拉热窝事件?
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其爱国精神值得肯定; 采取的刺杀行为属于恐怖主义行为,不是被压迫民族进行解放斗争的正义行为。其后果是点燃了世界范围的战火,造成人类社会的灾难。
9、一战的战场:欧洲是主战场,后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等地。
10、转折性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 “绞肉机”“地狱”“屠场”。形容战争的残酷性和惨烈性)
11、1917年发生的大事: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中国参战
12、一战结束标志:1918年德国投降.
13、性质:帝国主义战争(依据:参战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战争)
14、影响:历时四年,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15、启示:珍爱和平,远离战争。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应利用科技为人类造福。
9.列宁与十月革命
1.背景
俄国是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2、过程:
二月革命时间、地点、结果、性质
1917.3(俄历2月);彼得格勒;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十月革命时间、领导人、总指挥部、攻占的主要城市;结果、性质、意义、
1917.11(俄历10月);列宁;斯莫尔尼宫;冬宫;结果: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俄国革命道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启示: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中国受十月革命影响的事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政府名称、主席:人民委员会 列宁 通过的法律文献:《和平法令》
(2)政权巩固:(了解)
①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②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③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最能体现无产阶级革命性质)
④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土地、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历程】
1、科学理论的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2、由理论到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的成立
3、由理想到现实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4、由一国走向多国:新中国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与《九国公约》
1、一战后形成的国际新秩序(或国际格局)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一战后新国际秩序是通过战后的两次会议基础上建立的,这两次会议分别是: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3、巴黎和会
召开:1919年1——6月
主题:讨论对德和约和战后安排
操纵国:英、 法、美
目的:重新瓜分世界 实质: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对德和约:《凡尔赛条约》(内容略)
最能体现会议的分赃性质的内容: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凡尔赛体系的组成部分:《凡尔赛条约》以及协约国与战败国之间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统称为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作用: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
巴黎和会决定成立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美国最早提议,1920年成立,实质是英法操纵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后被联合国所取代)
巴黎和会关于中国问题的处理: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启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结果: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4.华盛顿会议
召开:1921年 华盛顿
主导国家:美国 参会国:9国
目的:调解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主要条约:对中国的《九国公约》
内容:①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②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评价: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作用: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
评价:积极影响: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新秩序
局限性: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11课: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的探索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新经济政策:
(1)时间:1921年春
(2)内容:征收粮食税;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作用: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5)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斯大林的探索
措施: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农业集体化。
工业化建设 (1)措施:实施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2)成就:1928~1937年,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3、苏联模式的形成: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苏联模式弊端: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
(3)指令计划压制地方与企业的积极性。
启示:
⑴发展经济时要农轻重比例协调;
⑵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⑶政府要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
⑷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4、俄国的国家称谓变化:沙俄(古—1917)—苏俄(1917—1922)—苏联(1922—1991)
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一战后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运动名称、意义。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埃及民族民主运动领导人、政党、结果、意义。
扎格鲁尔;华夫脱党;结果:1922年,英国政府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意义: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墨西哥资产阶级改革领导人、改革意义
卡德纳斯;意义: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时间:1929——1933
2、最早开始的国家:美国
3、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4、美国应对危机的方法:实施罗斯福新政
5、罗斯福上台时间:1933年
6、罗斯福实施新政的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经济危机
(2)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7、罗斯福实施新政的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
8、罗斯福实施新政的措施:
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核心措施);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提供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罗斯福新政的中心内容: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主要措施: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或“新”的表现):国家干预经济
11、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使美国经济缓慢的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增强了政府的宏观控制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3)但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补充:1、罗斯福新政的启示:⑴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要根据国情进行改革 ⑵改革要善于借鉴,勇于创新
2.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比较:
(1)都面临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实行的
(2)都采取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
(3)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4)维护原来的政治制度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墨索里尼组织法西斯党,1922年 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法西斯专政建立。(第一个法西斯政权,在经济危机前建立)
2.对外扩张: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6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受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对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
2.人物: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
3.法西斯专政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了德国法西斯政权,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4.德国法西斯统治表现:
①内:⑴“国会纵火案”,解散了工会⑵思想:焚烧了大量的进步书籍⑶迫害犹太人
②外:⑴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普遍兵役制建立起庞大的军队
⑵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⑶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
⑷1939年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日本觊觎中国之心由来已久;经济大危机,日本经济受到重创;对对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
2.核心:军部
3.扩张:①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②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4.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直接原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3.客观原因: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加速了二战的爆发。(顶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二.二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交战双方:轴心国、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1.东方主战场:1937年 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3.主要战场:①东方主战场②欧洲西线战场③欧洲东线战场④太平洋战场
4.扩大:1941.6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5.最大规模:1941.12.7珍珠港事件,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三.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1942.1.1《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2.二战的转折:1942.7-1943.2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德战争转折/二战转折)
3、1943年9月,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4、1944年6月,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意义: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加速了德国的灭亡)
四、三次著名的国际会议
1、开罗会议(中、美、英《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国,必须归还给中国)
2、雅尔塔会议(1945.2 美苏英)
(1)目的: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2)内容:①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②战后德国有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③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④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2开罗会晤:1943.11 《开罗宣言》(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
3 .波茨坦会议(1945.7 美英苏):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与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行施。
4.欧洲战事结束:1945.5.8年,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5.日本投降:1945.8.15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6.二战结束:9月2日 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纪念日)
五.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六.二战胜利的原因:战争的正义性;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协作等。
七.影响: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世界大多数地区和人口卷入其中。二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八.启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进行合作;正义必然战胜邪恶;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九、二战的交战双方::轴心国、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原创!大惊喜!
2022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
部编版:九下历史《期末检测卷1》
部编版:九下历史《期末检测卷2》
来源网络 侵权删除 微信:18205613175